台灣防疫「難波萬」 國際醫療科技財從哪來?

互貴興業(HuKui Bio)策略長詹益鑑期望藉由生態系整合與深耕北美市場等多元方式,替台灣生醫創新加值、加裝備、變得驍勇善戰。詹益鑑

互貴興業(HuKui Bio)策略長詹益鑑期望藉由生態系整合與深耕北美市場等多元方式,替台灣生醫創新加值、加裝備、變得驍勇善戰。詹益鑑

在COVID-19(新冠肺炎)秋冬持續肆虐全球的現下,對比全球疫情,台灣防疫成效卓越已世界周知,也有不少國家線上線下取經;將焦點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拉回商業發展視角來看,在疫情仍舊嚴峻的情況之下,台灣生技醫療似乎還有更多商機可以掌握。

台灣醫療科技財「時力」 須趕上防疫實力 

從呼吸器、防疫、檢測、疫苗、新藥等領域來說,台灣在研究量能等「實力」,其實並沒有落後國際,即便病例數較少,因此病毒樣本數較少,然而,藥廠與智慧醫療科技公司也都積極開發相對應的措施;相對於積極開發,在積極取證、瞭解在地瞬息萬變需求的「時力」方面,相對於東亞臨近、也常常被拿來比較的南韓來說,取得美國醫療器材緊急使用授權(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;EUA)的積極度與速度也有不同。

曾任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,目前擔任互貴興業(HuKui Bio)策略長的詹益鑑(IC Jan),同時也擔任500 Startups與Berkeley SkyDeck等矽谷新創加速器的創業導師。分享長期觀察與連結全球新創生態系及醫療科技產業說道,台灣開發了許多純電、純生醫的醫材,同時也有混合型醫療器材與軟體服務,目前醫師直接進入團隊的比例和數量還不算高,在技術、營運、行銷、品牌等各階段發展陸續到位後,台灣生醫新創有望再創一波新的發展。

科技抗疫的同時 台灣醫療須連結在地目標市場

積極在北美建立在地生醫連結的詹益鑑坦言,透過連結太平洋兩端,或能銜接台灣下班、美國上班的理想狀況,但也提醒「連結正向就是加倍,連結沒成功就是延遲」,跨地域的組織合作,也須更有策略和科技方法。

台灣體外診斷醫療器材(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;IVD),長期以來,相對來說開發與應用的速度較慢,在防疫上的聚合酶鏈鎖反應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;PCR)或抗原抗體方法,也或能更有效整合,再加上法規與商模都正在積極找尋破口與國際調合,也都使得台灣在第一波疫情商業拓展機會上,相形其他各國慢了一些、成交金額少了一些。

安全確效保守醫療中 如何注入ICT驍勇善戰DNA?

希望透過在北美建立當地生態,協助台灣企業打入北美市場的詹益鑑坦言,主管機關徹底執行的膽識與勇氣,對於產業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助力,無論是對內溝通的積極主動,或是對外醫療與國際接軌等;除此之外,國內企業到國外市場的品牌形象也相當關鍵,以南韓來說,三星電子(Samsung Electronics)、樂金電子(LG Electronics)等企業,在歐美逐漸形塑起「國際企業」的感覺,而非僅僅「南韓公司」,這樣的形象,再加上拼鬥的搶單DNA,都造就了科技產業與醫療生技醫材產業之間的不同。

細數台灣生技業,包括聚焦技術研發的生化農化;由臨床出發、較為在地、經驗傳承、系統分流的各醫學院、較為保守但至關重要的公衛體系;或許在特質上醫療就是相對保守穩重,講求安全確效,也因此在做生意方面,也須各路人才來協助。

當然,也因為電子業與醫療業著重在地服務的特色不同,電子業必須跨海找訂單,而過往醫藥業毛利相對高一些,若市場穩定,在國內或許還能存活,期許在各方生態系、政府公私部門、北美醫療供應鏈等串接之下,能夠替創新醫療增添一些戰場裝備,變得驍勇善戰;而從過往到現今,台灣醫療器材的發展,其實比藥品更為辛苦,也因此,詹益鑑期許融合電子業、生技業、創投業、醫材領域等專家的互貴興業,或有機會從靈活、願意衝撞、勇於創新等面向,來助生技醫材找出不同的路。

文章連結 DIGITIM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