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技跨領域結合

21世紀是一個強調跨領域整合、跨領域合作的一個年代,無論是在哪個層面。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便利商店,從零售開始一步步地加入金融服務、票卷服務、餐飲服務、物流服務等等,這樣的整合有個重要的關鍵,就是電子科技。同樣的拜機電光(ICT)科技進步所賜,作生物科技的已經不再侷限在讀生醫相關的人員身上,任何技術無論是直接或間接,只要與有機生物體有關,可達到增進人類的生活品質或改善我們生活環境的技術,或此項應用技術雖然不會利用有機生物體但可得到同樣之功效者,都可成為生物科技。聽起來很誇張,好像所有的技術都有類似的功能。這中間透露出兩件事,第一件就是有很多人為了個人利益,濫用了生物科技這個名詞。第二件就是告訴大家生物科技絕對不是一門單一的學問,一定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科學,像是光電科技、機械科技、材料科技、電腦科技、奈米科技等等…都可以與生物科技結合,因此未來的生物科技將成為一個廣大不可知其極限的學問。

 

生化實驗工具

現在的生物科技能夠發展至今,幕後最大的功臣就是這些生化實驗工具的快速發展。現在的生物科技多朝向極小化的方向進行,所謂的極小化是科學家的研究從個體到組織再到器官,一步步走進細胞、胞器、蛋白質、DNA中,甚至其他更小的化學分子,只要它對生命有影響,都會被抓出來研究。但問題來了,要如何才能發現、觀察、收集、分析、操控這些物質?當然要靠適當的工具來幫忙。例如沒有顯微鏡就沒人會知道有細胞的存在,也就不會發展出現代的生物科技。但各位想想,顯微鏡的研發需不需要懂生物學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為顯微鏡的技術關鍵在於光學(鏡片的研磨及組合的設計)以及材料學(鏡片材質及膠合劑),完全不需要生物學的背景。再進一步說到,如果要研究分子的結構分析,現在最常用的核磁共振儀及X-光繞射;研究天然物與小分子化合物的化性,常用的液相、氣相層析儀及質譜儀等。這幾項儀器最需要的是電磁學(磁力控制、電磁訊號的操作及接收)、材料學(超導體)、化學以及物理學、數學(吸附力、繞射及成像),還是不需要生物學。所以從這可以知道,要進入生物科技領域並不需要精通生物相關學問,有時候只要有些許觀念即可。

 

影像醫學

現代醫學診斷中影像醫學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,像是X-ray、斷層掃描、磁共振造影、超音波、核子醫學掃描、內視鏡、眼底鏡等等,都是幫助醫師找出病因的利器。而這些技術都與生物無直接相關,在最前面當火車頭的是物理學,尤其是高能物理,所有與放射線有關的都是這個範疇。接在後面的是材料科技,包括產生放射線的靶心、維持強磁場的超導合金、產生及收集超音波的晶體、內視鏡材質的生物相容問題,在在都與材料有關。像聲博就是台灣作超音波晶體的專家,從晶體的產製到校正,都是一手包辦,技術高超已成為多個知名企業的代工廠商。再下來就是要處理龐大的數據資料,要快速精準的將這些訊號轉換成影像,就需要電腦科技的幫助。再來就是機械與光學的配合,才能完成機器的運作以及確保影像的不失真。像是和鑫生技就是國內研製x-ray管及感應元件的佼佼者。最後才是進入生物應用的領域。從這裡不難看出來生物科技是架設在需多基出科學的上面,任何一條路都有機會走進這個區塊。除了利用輻射或音波組合出來的影像外,還有的是可知接觀看的光學影像,像是胃鏡、大腸鏡、關節鏡等侵入體內進行觀察或協助手術的設備;像是晉弘科技研製用於近距離觀察眼、耳、口、鼻、皮膚的五官鏡等等。這些儀器看似簡單其實不然,以胃鏡來說:材料必須能耐胃酸的腐蝕;管徑必須細小已降低病人的不適感;光源必須夠強衍顏色度夠飽滿但是不能產熱;管內還要有可做治療或採驗的機械手;整組器械還必須可以滅菌重複使用,這些總總都要靠材料科學、機械工程、微電子電路等領域的協助才能完成。

 

專利及法規

除了上述理工科技的專業以外,還有專利保護及法規認證這二個重要的工具。想想若沒有專利保護,哪一個藥廠肯花了~8億美金去開發出一個可上市的新藥?又因為生物醫藥產品從開發到上市、回收、獲利的週期相當長,所以在專利的攻防在中更是小心謹慎。這方面的專利工程師就需要具備生技醫藥相關的學識,不然是無法處裡的。再者,大多數的生技醫藥產品,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個國家地區的法規認證,確定安全有效才能上市。而這個流程相當複雜,像是生產工廠的品質管制如GMP、PICS/GMP、QS、HACCP、ISO13485等等,每個產品另外要取得個別的上市許可,

 

結語

還有太多的例子說也說不完的,無非是想與大家分享,人人都可以進入生技領域,不要自我設限。但同時也提醒已經在生技業界服務的朋友,如果不繼續增強自我能力,尤其是跨領域的能力,就要面對後浪押前浪的風險。現在正是生技產業爆發的時候,讓我們共同努力,一起創造台灣的另一個產業奇蹟。

 

發佈留言